2024年的母親節,參與一位友人呼籲的音樂會,音樂會中的人和事,讓我聯想起50週年的校慶,我想從不同參與者的角度去看看什麼是共融?還是不「共融」?作為香港的特殊教育,我們應該如何陪孩子一起走前面的路。
從校長看
當天很開心見到一位很有活力的特殊學校校長,她正正參與這個活動,言談間,她細說她們的學生如何透過老師的幫助下,讓學生進入一個可能一般人只認為「 正常」學生才參與的管樂表演,這正是共融嗎?
從表演者看
原來「音樂」可能沒有共融這個功能,因為音樂從來沒有分辨你是一個怎樣的人,只要你能夠作為一個主人,因應自己的專長,選擇合適的樂器,樂器就會在主人的帶領下,演奏出樂韻悠揚的曲目,將感情的世界投放到音樂之中。
從父母看
這次音樂會,學校邀請了很多家長帶同學生一起參與,有些家長還會帶學生的兄弟姊妹、父母,扶老攜幼的去欣賞這個非凡的音樂表演,又或是照顧者享受著「me time」的時光。在音樂會中,家長沒有社經地位的分別,沒有區域上的限制,他們來到一起支持著表演的孩子們,又或是讓自己的孩子可以多感受音樂旋律的優美。我還看到一些年幼的學生,隨著音樂的節拍擺動,享受著這個過程,悠然自得。
我們還需要繼續努力
讓更多人了解共融?還是將重點看在孩子們的能力不同(differently abled)?
從音樂的世界中,讓更多人了解社會需要,無論透過教育宣傳,還有在NGO、社會賢達、大專院校、準僱主 和 社區鄰里中攜手共行。
因此,這次的各位友好嘉賓都是(differently abled)的代表。
本校期望透過輔助科技,有系統的生涯規劃,具前瞻性的活動設計,呈現孩子的可能性。
這50年印證了學校不斷實現這個可能性,印證了前輩的努力,印證了一群教職員付出120%的愛心,印證了家長的決心和支持,讓孩子在愛中成長。
「授人以魚,不如授人以漁」,很多人都明白這個大道理所在。作為父母/照顧者,總想有一天孩子能夠更貼近「漁」的境界。作為師長、治療師和社工,我們這十二年與學生的相處、教育和治療,最終目標亦是期望做到「授之以漁」。
因此,這個計劃是重覆著12年的循環?是舊酒新瓶? 還是新瓶舊酒?
感謝香港匯豐銀行—利銘澤黃瑤璧慈善基金資助之「結伴創前路計劃」,這個計劃由看似簡單:讓一群已畢業的肢體弱能年輕人重新教導「授其以漁」,結果是怎樣,各位可以細心回味每一篇文章。
授人以漁,背後有著一群年輕人的照顧者,他們面對著看似有限、有框架的未來;又或照顧者已經分不清是「魚」或「漁」;或以「魚」作「漁」。計劃不是帶來戲劇性的轉變,同行的兩年中,不是汗水還有淚水,慢慢看到自己如何真正的由「魚」變「漁」,看到年輕人的轉變,亦看到自己要輕輕放手的勇氣和決心,亦找到一些和他們結伴同行的照顧者。
授人以漁,背後有一群不同機構的伙伴,可能因為學校同工有點喋喋不休或是志趣相投,伙伴親身經歷了年輕人的幼嫩、或沒有自信或因自身限制的障礙,本來是一般的「授漁」技巧短期班,變成出了公海!到遠洋捕漁的境況,一星期、兩星期、一個月、三個月、半年,在此,感謝各位構構友好,對這群年輕人的包容和愛護,逐漸讓他們更接近社會。深信各位在授人以漁中,亦會對這群年輕人的後輩有更多的體會和經歷。
授人以漁,還有我們的同工,看似管理著一個計劃,或走上前線做支援的第一點,又或是被委派了不同的指導工作,無論工友、校務處職員、教師助理、治療師和生涯規劃老師,都在理想和現實中掙扎,不斷的反思這12年應如何優化,不斷調節對工作的期望、不斷將已指派的工作分拆,同工在自身的工作外,從實戰中提昇了個別化「授漁」的技巧,亦感受到「三人行,必有我師焉」。
這群年輕人引發的一個計劃,從命題看上述的例子,只是一對多的關聯。但若各位細味每一個故事,不要順著分類的隨意翻閱。期待大家發現,多對多的關聯正在互動中!
各位同學、各位家長:
2022-2023學年將快開始,同學們你們預備好嗎?
1) 有懶床?要開始習慣早起身了。
2) 全日上課的同學,午餐時間要習慣在12:30?
3) 半天上課的同學,茶點要多一點嗎?因為12:25分才放學。
4) 還有每天戴口罩?要習慣再戴上了。因疾情正升上,我們都要注重防疫,才可繼續一邊學一邊玩。
5) 老師和治療師上學年的教導,無論學習和鍛練,你們有繼續嗎?
感謝各教職員的協助,我們在這個短短的「暑假」,將某些課室換了全新的地板或冷氣、全校的冷氣已經洗白白、天花換了新的色彩等等。
還有還有,我們今年有不少新老師和教職員加入,稍後將逐一介紹,這些新的同工各有不同的本領,記得要多些了解,希望無論在學習上和生涯規劃,大家要交流和繼續進步!
經過短暫的休息,學校的教職員們已經開始了新學年的籌備工作,為大家預備不一樣的2022-2023。
最後最後,這個學年會有一些新的運動、活動和體驗給您們和家長,大家要珍惜這些機會,我們會陪您去挑戰這些開心、快樂的體驗。
祝大家身體健康!
9月1日(星期四) 見!
秦校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