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引導式教育」核心小組,推動「以全校模式施行引導式教育理念」,以整日流程管理模式推行引導式教育,實踐跨專業協作。形式例如:

  • 由副校長督導及助理校長的帶領,透過治療師、班主任、科任老師、教育心理學家、宿舍家長及家長凝聚共識,共同修訂/商議學生的個別化學習計劃關注項目。學生能於學校生活和課餘時間內實踐相關項目。
  • 依據引導式教育理念,透過自學基地教材或其他輔助教具,於校內不同時間進行「引導式教育」。 例如本學年,每星期一和星期二的午膳後小息,禮堂有「CE小組」活動,由教師帶領訓練大小肌肉的活動,活動包括使用自學基地教材、擲彩虹、夾公仔、砌積木、玩遙控巴士和餵魚等。
  • 以視覺化策略,提升教職員及學生對流程學習的理解。包括以下事項:制定上下午班務堂流程項目框架簡報,於班務時段播放,供教職員及學生理解班務要求和重點;製作美化桌面資料貼,貼上學生班務及課堂留意事項,例如:「自行企立」/「扶企」/「坐直」類別,讓同事能清晰理解學生上課需要;製作CE海報,貼於課室,加入學生插圖;製作RI PPT及活頁冊,方便教職員向各學生展示資料;於每個課室加插排隊地板貼,貼於門口位置,提示學生排隊離開課室;製作「瑪嘉烈CE之旅」影片,內容介紹學校如何結合教學及治療,把引導式教學融入學生的全日生活流程。
  • 增設初小體能課,初小班每星期兩節,共四班。教職員共同於初小體能課訓練學生體能。體能課除了有體能訓練外,亦加插了自理訓練、排隊和收拾物品。另外,增設了表揚時間,正面讚揚學生的良好行為。
  • 職業治療師及言語治療師入班協教初小生活技能課節數,每星期兩節,共四班。此外,初小已進行16次主題式外出社區生活技能活動,主題包括:乘坐公共交通、到超級市場購物及到屋村膠樽回收站放膠樽,主要應用生活技能及實習評估為主。學生於社區上學習及實踐於校內已學的生活技能。
  • 建立引導式教育主題同儕觀課學習圈,安排參觀和教學策略分享,讓教師更能把「引導式教育」融入於課堂。
  • 早會設有早操活動,另外,每日特定5分鐘,全校學生一起做「課間操」。物理治療師會為不同需要能力的學生設計動作。
  • 治療師入班協作:治療師與老師於不同科目(包括: 中文科、視藝科、生涯規劃課、生活技能課、輔導課、體育科)一起共同備課及入班協作。

在物理治療師及學生代表帶領下,全校師生一起於早會做早操。

學生進行流程學習,於小息吃茶點時,學習使用筷子夾起食物。

初小學生每星期兩節體能堂。同學於體能堂在地蓆上進行伸展訓練,鍛鍊肌力。

教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協教初小生活技能課,他們帶領學生進行主題式外出社區生活技能訓練,主題包括:到超級市場購物。學生實踐購物流程,學習如何購物、排隊付款及與社區人士溝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