適逢新學年,我們特意舉辦「開學禮」,迎接一眾MTS學生以及歡迎各位新生。
開學禮期間,我們進行了升旗儀式、唱校歌、做早操,校長亦進行國旗下的分享,為我們進行訓勉,分享了「熟能生巧」及「正面情緒」的故事,鼓勵我們於新學年要繼續努力。
期望同學能學習知識、發展個人興趣,攜手共創一個充滿活力和成就的新學年!




第一天 2024-05-15
第二天 2024-05-16
第二日早上,在酒店餐廳完成早餐後,便出發到市立科學館,科學館內,同學認識很多不同的科學知識,如龍捲風是如何產生的、在安全的情況下感受8號颱風的風力、如何建造一個能對抗地震的建築物、體驗視覺的反差,球能向上滑上的有趣實驗、講求手眼協調的體驗遊戲等。
中午,同學於當地的紅十字會分部內,能認識到當地紅十字會建立的歷史,同學都感到建立嘅過程都殊不簡單!
第二日下午,於明洞區內完成石頭鍋飯後,便出發到南韓紅十字會的分部,當地職員熱情嘅招呼,讓學生受寵若驚。同學不僅體驗了像真度極高的VR教材-教導同學如何逃離火災現場,也與當地職員一同遊玩,由當地職員參與設計的桌上遊戲。及後,遊覽了附近有名嘅商區,同學都因為購買了有趣、可愛的紀念品而高興呢!
晚餐於區內有名嘅餐廳中享用當地十分有名氣嘅人蔘雞!
晚餐後,部份同學亦參觀了酒店附近的大型商場,體驗當地居民的日常生活。
第三天 2024-05-17
第三天早上,於酒店完成早餐後,便出發到紫菜博物館,同學認識到海苔的生長過程,以及過往利用人手製作海苔的過程,也認識到工業自動化後,如何利用機器及工具,大量製作海苔。及後,一眾同學,能親自製作韓式紫菜手卷,同學都表示十分有趣,而且樂在其中,完成後各同學都親自品嚐自己的製成品。
製作韓式紫菜手卷後,同學都有機會穿着韓式傳統服裝,並於各場景中拍照留念,一眾同學都十分雀躍。教職員也樂在其中,一同拍照留念。
於紫菜博物館內的餐廳進行午膳,同學們都品嚐了十分有營養的豆腐鍋。午膳後,便出發至當地的學校進行參觀,一眾同學都受到學校的熱情款待。同學亦親自體驗了當地的教學設施,進行了有趣的課堂,最後更與當地的學生一同進行跆拳道的訓練,十分有趣!
參觀當地的學校後,一眾同學出發到當地非常有名氣的弘大商圈進行參觀及購買手信,同學都能親自感受到韓國的青年人的喜好及興趣,同學更能親自品嚐到當地的特色小食呢!
參觀弘大商圈後,一眾同學便出發到位於當地電視台附近,非常有名氣的餐廳,品嚐非常美味的豬手飯。晚餐後,一眾學生便回到酒店休息。
第四天 2024-05-18
第四日早上,完成早餐後,一種學生便出發到仁川中華街及童話村,了解過往華僑如何在當地生活,亦透過不同的建築了解中華文化的特色。
最後,在一間富有中國特色的餐廳品嚐當地特色嘅炸醬。
一眾同學都表示十分享受今次嘅旅程,而部份同學都表示依依不捨,想於當地遊玩長一點時間或下次再參加類似的遊學團呢!
教與學、學與習,很常見的詞彙,卻深藏智慧。孩童成長,學習能否轉成表現?表現能否轉成自信?談何容易……
本文是參考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註1】的學校資訊,加上秦校長的解說,才能 令外觀看似平平無奇的學習環境,竟在當中隱藏著高深教育智慧,卻又透過活生生的校園生活,輕輕鬆鬆地實踐出來。事後,筆者才恍然大悟:原來教育就是這麼生活化!原來高手一直都隱藏在民間!
引導式教育 (Conductive Educatuon, CE) ,主要就是帶領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轉為「主動」的學習,這個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過程,並不是按一粒掣就能啟動,當中,實際涉及大量人與人的溝通……這個部分,就是「引導式」概念。學校運用這個模式,為學生進行「全面」教學,把治療及學習結合起來。
無論在學術界,或市場上,我們都希望與眾不同,自由自在。學術上,這些叫做「後現代主義」。坦白而言,我們每個人都獨特,每個時候的需要也有改變,就例如:在茶餐廳食早餐,隨著每天狀況的不同,在口味、份量上……其實每天都有所微調。
這樣來說,教與學又怎會比食早餐簡單呢?教的工作來自於老師,學的專注來自於學生,兩者都是人,每天都有著自己的狀況,每個人的學習進度都有所參差!何況本文所記載的學校是一所特殊學校。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特殊的需要。所以學校的管理層,以個別化教學計劃 (IEP,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 來做教學主軸,是無庸置疑!但要執行這麼複雜的「教與學」組合,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所以這部分涉及大量持份者 (例如:教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同學、家長) 的溝通、合作、評估、支援和指導……當然,最終就要引導學生:學有所成!
電玩沉溺,是一個令到親子和教育界很傷腦筋的問題;筆者出席不同場合都經常被查詢如何協助孩童遠離電玩。反過來說,為什麼電子遊戲這麼吸引我們的孩童呢?答案就是,電子遊戲的全天候服務,當中 清晰界定的任務,絕不主觀,理性非常,過程中亦絕不涉及偏袒、喜惡、全部任務都由淺入深、公平客觀……這些都是令到孩童欣賞和易於接受的特質;反之,成人世界很多時都做不到這個標準!電子世界的另一個應用,就是「科技輔助學習」(例如:眼球追踪 (ETI) 、虛擬實境 (VR Cave) 、5G機械人、外骨骼、iTraining互動運動復康系統、輔助溝通軟件(TD Snap) 。倘若加以善用,這些科技就可以全天候陪伴我們的孩子,減輕大家的負擔。
當專業人士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是理所當然的,但在受助者的角度,卻滋味在心頭:你又不是我!你又不明白我!若我有你的專業、有你的健全……當然輕而易舉呢!這個現象,並沒有誰對誰錯!
專業的去幫助人,沒有錯!受助的,內心有感受,也並無不妥!所以,當有一些過來人,排除萬難,成功過後,一個華麗轉身,重遊舊地,協助一些行得比自己慢的人 ,情況馬上扭轉!需要協助的,見到這位是自己同病相憐的學長,眼前一亮!全部艱辛都變成鼓勵!多一點盼望,少一點埋怨!把專注力重新投放在學習上!
很慶幸可以跟校長,在他埋首經營的一個校園內,聽到他無私的分享,他帶領著團隊,多年一直默默耕耘,謙卑地學習,擁抱並珍惜手上的資源,可能的話,盡量不假手於人,群策群力去解決問題,甚至透過「引導式教育」和「過來人支援」,建構出一個「內循環」系統,好讓學生在一個安全、熟習的環境,從實踐中賺取經驗、 從經驗中領悟道理、從道理中成長、從成長中增加自信心……這個就是自我效能感 的概念!筆者最感動的:就是盡量做到「不求人」,這就是標題所述的「內循環」。
當我在這邊讚歎著學校內循環的智慧,原來抬頭一望,下個星期,學校即將舉辦兩項活動:一個是音樂表演、另一個是出國的交流活動。
音樂表演就是透過跟不同友校同學的合作, 共同綵排,互勵互勉,為演出一個音樂會 鞠躬盡瘁!當表演完成後,校方悉心安排, 讓家長們可以帶同孩子,外出參與一個親子活動,到韓國見識一番……正所謂:出外靠朋友(音樂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交流旅行)!原來校長在內循環的那邊廂,也靜悄悄地 建構了一個「外循環」系統。
如上文,要建構出這種無縫交接的內、外循環系統,背後的幕後英雄認真不簡單!在此,筆者有兩個要求:(一) 倘若可以出席音樂會的,請你用你的行動去支持;(二) 倘若未能出席音樂會的,請你把本文章廣傳予親友……你們每一份的祝福,都能替這默默耕耘團隊增添一份鼓勵!
【註1】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
恭喜各位得獎的學生,繼續努力!
情意發展:
獎項(主辦機構) | 得獎單位 |
樂繫校園獎勵計劃2021-2022-知識型大獎 (浸信會愛羣社會服務處) | 本校 |
潛能培育:
獎項(主辦機構) | 得獎學生 |
藝無彊:新晉展能藝術家大匯展-入圍嘉許狀 (香港展能藝術會) | 林慧嘉、葉泳希 |
21-22 sportACT獎勵計劃 (康樂及文化事務署) | 金獎:譚旨洋、關灝軒 銀獎:陳君圖、梁釨悅、邵獻韜、范昊、許惟棋、余雯希 |
敬師填色創作比賽2022-獎狀 (敬師運動委員會) | 苗智恩、宋子晨、吳沛宸、林子豪、趙欣進、李金珠 |
第十四屆校園藝術大使計劃-嘉許狀 (香港藝術發展局) | 林慧嘉 |
【共創共融】聯校畫展暨年曆活動嘉許禮-入圍嘉許狀 (教育局及ONE SEN機構) | 葉泳希、林卓言 |
• 1972年12月5日邵逸夫爵士主持大口環校舍揭幕
• 9月開學禮
• 首次派2位學生參加教育署舉辦的中一派位學能測驗
• 班數增加至六班小學,每班名額減為10名。專業教職員包括校長一名、教師六名、社工一名及物理治療師一名
• 學生馬漢銳及吳玉獲傷殘人士體育協會挑選參加於「英國舉行之國際傷殘兒童邀請賽」
• 將有蓋操場改建為職業治療室、禮堂及儲物室
• 成立家長會
• 學生王綺君榮獲首屆「蜆殼/港島青商弱能學童獎學金」
• 學校共設七個部門,包括:教學、社工、物理治療、職業治療、言語治療、護理及教育心理輔導
• 各部門進行引導式教育(Conductive Education)
• 於法國舉辦之「傷殘青年世界田徑賽中」,學生黃啟炳榮獲100米、200米及400米輪椅賽季軍,學生蔡育紅榮獲400米賽跑季軍
• 由教育司署教育心理學家帶領教師,經五年努力編撰的「數前概念考查表」出版
• 開辦中學班
• 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李思泌博士及何馮艷仿校監等人會見前教育署署長林煥光先生,商討覓址遷校事宜
• 馮瓊姿校長榮獲香港紅十字會會長邵逸夫爵士頒發「熱心服務榮譽獎」
• 榮獲香港傷健協會頒發「平等機會貢獻大獎」
• 員工宿舍改建為校務處
• 推行教育資訊科技,美勞室改建為電腦室,電腦總數十一台
• 9月22日接獲前教育署通知,批准遷校至九龍牛池灣
• 獲優質教育基金撥款資助兩項計劃:設立多媒體學習室;並組織合唱團及節奏樂隊
• 牛池灣新校舍於2月18日正式移交香港紅十字會,由香港紅十字會學校管理委員會主席李思泌博士簽署移交文件
• 學校於2004年4月1日由港島大口環搬遷往九龍牛池灣
• 學校於4月13日在新校舍開課
• 由滙豐銀行慈善基金捐贈的感覺統合室及多感官室於2004年10月落成啟用
• 由萬瑞庭慈善基金贊助的玩具資源室於2004年10月落成啟用
• 由校監何馮艷仿女士贊助的圖書館於2004年10月落成啟用
• 開發並出版「多重弱能學童家居治療教材套」供同業使用,並獲伊利沙伯女皇弱智人士基金贊助
• 學生鄭德、葉裕輝、楊德俊及徐杰偉榮獲「全港中學生傷健共融殘疾人士輔助器材設計比賽」季軍
• 開辦中三高普通課程
• 學生徐杰偉榮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高中學生獎」
• 學生鄧珮淇成功入選「SuperHero夢想計劃2016」十強
• 學生摩菲亞成功入選「今生不做機械人夢想計劃」,獲資助出版首本繪本《我在鯊魚口中長大了》
• 學生摩菲亞獲香港嶺南大學邀請於圖書館舉辦《夢‧菲‧輪》畫展
• 學生鄧珮淇參與電影《反斗車王》配音工作
• 學生張鈞博於國際基督教優質音樂中學暨小學舉行個人演唱會
• 學生陳思行家長陳秀芳女士獲選為「香港家長協進會第四屆十大傑出家長」
• 學生摩菲亞獲選為香港遊樂場協會 「2017青藝節青年藝術家(插畫組)」
• 譚蘊華主任獲中央電視台選為「2017十大最美教師」
• 潘美玉老師榮獲香港教育工作者聯會「2018優秀教師.教學研究獎」
• 學生黃詩韻、溫嘉俊及陳海深獲時任特首林鄭月娥頒發「香港青年獎勵計劃金章」
• 學生摩菲亞榮獲「南華早報年度學生17/18-視覺藝術家」第三名
• 學生摩菲亞發表繪本《我在三萬呎高空追夢》及《超能英雄之人間望遠鏡》
• 學生陳海深榮獲香港青年協會「成功在望獎勵計劃金獎」
• 學生黎文斯成功入選「SuperHero夢想計劃2017」十強
• 學生鄧珮淇發表有聲故事集《聲夢傳「淇」故事集》
• 學生摩菲亞發表第四部繪本《人間望遠鏡之不一樣的媽媽》
• 學生吳曉楓發表節奏口技大碟《楓聲傳千里》
• 學生摩菲亞榮獲再生會及恆生銀行合辦「第21屆十大再生勇士」
• 學生周凱珊及花利亞成功入選「SuperHero 夢想計劃2018」十強
• 學生何浩淳榮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高中學生獎」
• 學生陳家浩榮獲「第三十九屆港島青商展能學童獎學金 – 傑出展能學童獎」
• 學生葉泳希榮獲「屈臣氏香港學生運動員獎」
• 學生秦偉恩、Igloria Shekinah Joy 及葉泳希為《香港印記》短片比賽設計海報
• 本校校巴獲日本巴士雜誌《BUSRAMA》作專題介紹
• 開展「CPSA結伴創前路」計劃
• 興建沉浸式虛擬實境設備 VR CAVE
• 學生Igloria Shekinah Joy 及林慧嘉參與設計「共創共融年曆」
• 學生蕭浩嵐榮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高中學生獎」
• 在疫情期間申請撥款支援60個本校及社區家庭
• 與另一特殊學校合作,成為首間成功申請「及早使用5G計劃」,推展5G學習校園
• 統籌賽馬會「智歷奇境」學習計劃2.0-VRL,為三十七間特殊學校引進虛擬實境為本學習
• 開展校舍擴建計劃
• 成立首個以復康治療為本的「港島獅子會復康治療獎學金」
• 成為全港首間引入外骨骼訓練的肢體傷殘兒童學校
• 「CPSA結伴創前路計劃」團隊榮獲香港紅十字會「陳梁孝純女士獎勵金」
• 學生李金珠及Igloria Shekinah Joy 榮獲「尤德爵士紀念基金高中學生獎」
• 學生苗智恩榮獲「屈臣氏香港學生運動員獎」,成為首位最年輕的肢體弱能學生參與韓國首爾運動員交流團
• 學生林慧嘉榮獲「優質教育基金25周年文件夾設計比賽初中組冠軍」
• 學生曾明善家長參加本校「家長追夢計劃」,並與全校師生合作創下「最大外圍周長心形鮮花花環」世界紀錄
• 慶祝50周年校慶
由於三號熱帶氣旋警告信號會至少維持至明日(十月二十一日)下午六時,幼稚園、肢體傷殘兒童學校及智障兒童學校明日將停課。
As the Tropical Cyclone Warning Signal No. 3 will remain in force at least until 6pm tomorrow (October 21), classes of kindergartens, schools for children with physical disability and schools for children with intellectual disability will be suspended tomorr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