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過「引導式教育」核心小組,推動「以全校模式施行引導式教育理念」,以整日流程管理模式推行引導式教育,實踐跨專業協作。形式例如:
● 由副校長督導及助理校長的帶領,透過治療師、班主任、科任老師、教育心理學家、宿舍家長及家長凝聚共識,共同修訂/商議學生的個別化學習計劃關注項目。學生能於學校生活和課餘時間內實踐相關項目。
● 本學年每班共舉行了6次班會,副校長、助理校長、社工、班主任、治療師組員出席班會,加上個別化學習計劃3次會議,共9次會議持續跟進個別化學習計劃推行情況及檢討,共識學生的成長歷程。
● 依據引導式教育理念,透過自學基地教材或其他輔助教具,於校內不同時間進行「引導式教育」。 例如本學年,每天的午膳後小息,禮堂有「CE小組」活動,由教師帶領訓練大小肌肉的活動,活動包括擲彩虹、夾公仔、砌積木、玩遙控巴士和餵魚等。
● 初小設有體能堂,每星期的體能堂讓年幼學生建立恆常運動的習慣,學習認識自己的體能及管理自己的身體。當中為照顧體力差異,初小四班分兩大組別,包括:輪椅組及企立,兩組分開上課。教職員包括:治療部同事、教師及教學助理,各部門跨專業協教,內容包括大肌肉及自理訓練,同時滲透社交和情緒學習。
● 物理治療部及職業治療部為全校不同能力的學生設計課間操動作,主要訓練學生的大小肌肉能力。動作按學生的肌能作分層。學生於大部份上課日的第三節最後5-10分鐘時間,齊做課間操。課間操有助肌能較弱的學生,特別是坐輪椅的學生,讓他們在課與課之間舒展肌肉,靈活身體。
● 職業治療師及言語治療師入班協教初小生活技能課節數,隔星期兩節,共四班。此外,初小定期進行主題式外出社區生活技能活動,主題包括:外出買衣服、到公園做運動和到商場購買食物,主要應用生活技能及實習評估為主。學生於社區上學習及實踐於校內已學的生活技能。
● 治療師入班協作:治療師與老師於不同科目(包括: 中文科、視藝科、生涯規劃課、生活技能課和體育科)一起共同備課及入班協作。
「節律性意向」海報張貼於課室
初小每星期兩節體能堂,進行大肌肉活動
課堂融入引導式教學元素-小肌肉訓練
體能堂內,學生以闊平衡板步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