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組統籌校內各項與教學相關的行政工作,包括:編排教擔、各科教學文件檢閱和存檔、主持教務會議、科主任會議及列席各科會議、考績觀課安排、教師助理工作編排等。
- 同儕備課學習圈:為提升教師的教學效能及探討學生的學習優勢策略,本組以VARK 理論為基礎,包括:「Visual 視覺」、「Aural 聽覺」、「Read/Write 讀/寫」、「Kinesthetic 動覺」四種學習風格,探討各班學生的學習優勢,並推動同儕觀課,鼓勵教師以學習優勢設計課堂,就優勢學習策略互相交流、探討和應用。亦透過同儕備課分享會,促進教師之間的專業交流。
- 跨專業協作:為照顧學生不同的學習需要和特性,於不同學科上實行跨組和跨界別的協作。例如:中文科、生活技能課、科技與生活科、視藝科和體育科與治療師於單元前舉行共同備課會,並於特定課堂入班協助;又例如:資訊科技人員支援入班電腦課等,支援學生特別需要,照顧學生差異。
- 專題研習周:為培養學生的共通能力,促進學生的自主學習,學生可按不同的主題進行探索和研習,及結合引導式教育元素進行體驗,以建立探究和研習能力,包括:對應高能力學生的「尋尋覓覓在商場」、中、初組學生的「中國傳統小玩意」和「中國傳統小食」、以及境外交流小組的「北京之所見所聞」。
- 自學基地教材套:中、英、數、常及公社科按單元主題內容設計自學基地教材,並結合了治療元素,讓學生在協助下重溫課堂內容。此外亦設有家居版教材套,讓家長也可協助學生在家中練習相關的教學內容。
- 學生成就展示:於11月學校資訊日及3月家長日中分享不同科目的學生作品及優良課業,以展示學生學習成效。
- 回應中央課程發展的趨勢:學與教範疇統籌及科學科科主任參與教育局舉辦的「收錄智障學生的特殊學校教師焦點小組(三):發展人文科(小一至中三)及科學科(小一至中三)課程」,了解中央課程發展及方向。此外,本學期已就成立新課程的籌備小組,分別於11月及2月進行3次會議,常識科及科學科科主任已製作小學人文科及小學科學科的校本課程框架,並與常識科科任講解新課程的方向和重點,並將於下學年推行新課程。
同工展示實物教具,與同事互相交流。
同儕觀課分享會上,各學習圈分享所用的學習優勢策略。
在家長日中展示學生的優良課業。
在專題研習周,學生認真地匯報自己的得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