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類
傳媒報導

《南華早報》Spirit of Hong Kong Awards: educator who empowers pupils with disabilities

Spirit of Hong Kong Awards: educator who empowers pupils with disabilities

Chuin Chi-wai, head of Hong Kong Red Cross Margaret Trench school, combines education and assistive tech so pupils develop confidence and social skills
觀看詳細內容請按此連結
分類
傳媒報導

封面故事 (第112期) – 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首引入外骨骼 助學生開啟人生之旅

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首引入外骨骼 助學生開啟人生之旅

步行到班房上課、轉身拿取物品、安坐到椅子上……驟聽之下是平常事,但對部分肢體傷殘的特殊學校學生來說,踏出這小小一步卻毫不容易。學生在復康和訓練的路途上需要投入毅力,加上學校的安排和資源支持、創新科技的輔助、還有治療師的配合,全部缺一不可。師生一步一腳印,才能成就這段非凡之旅。

感恩學生「坐變企 企變行」

香港紅十字會轄下的三所特殊學校為身體弱能及傷病學童提供多元化教育服務,包括運用不同科技及器材,在復康路上協助學生踏出新一步。隨着科技日新月異,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瑪校)於2022/23年度引入「外骨骼機械人」進行試驗計劃,是本港首間引入此器材的肢體傷殘兒童學校,為學生帶來嶄新的復康體驗,現時有十多名學生接受訓練。
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校長秦志偉表示,外骨骼機械人可為較弱的下肢提供額外支撐,幫助學生站立、改善步姿及增加步行穩定性,透過訓練,有學生能「由坐變企、由企變行」,情況令人鼓舞;亦有學生以訓練維持身體機能,「有一名女同學因基因突變,病情會令她漸漸失去站立能力,使用外骨骼雖無法助她康復,但可讓她訓練肌肉、減慢退化速度,為未來的治療帶來希望。」
瑪校校長秦志偉表示,該校是本港首間引入外骨骼的肢體傷殘兒童學校,現有十多名學生接受訓練。
新科技為肢體傷殘學童帶來曙光,然而一副外骨骼售價高達數十萬港元,尋常家庭難以負擔,學校於此便擔起關鍵角色,包括聯繫社會上的善長人翁和企業提供資源,並與供應商接洽引入、共同研究改良方法。秦校長回憶道:「有家長曾在台灣的展覽中知道有外骨骼,認為對子女十分有幫助,奈何外骨骼不單售價貴,當時亦未有引入香港的途徑。上年度校方首次引入外骨骼其實亦不容易,因市面上的外骨骼是為成人而設,未有適合兒童的大小,我們便與供應商商討,最後他們願意製作兒童版本引入香港。該家長得悉後十分開心,眼見子女在科技輔助下昂首前行,對子女未來的生活及發展亦充滿希望。」

增強自信 訓練獨立生活

除了外骨骼,校方亦積極引入不同輔助行動裝置,例如企立式輪椅,目的是訓練學生獨立生活能力,由本身需攙扶或照顧者協助才能做到的動作,變成透過器材輔助可獨立完成。秦校長指,輔助行動器材不單可提升學生日常生活的能力,更可讓他們建立自信心,對將來職涯有幫助,同時可減輕家人或照顧者的壓力,助學生建立自主、獨立的人生。秦校長亦喜見學生接受訓練後越來越開朗活潑,笑言:「有同學很喜歡『駕車』去不同角落,我們會提醒他們注意途人安全,否則有可能『停牌』。」
秦校長表示,透過本地醫院、研究機構、業界等不遺餘力協助,香港在輔助科技應用中有很多新嘗試,不單在醫療層面,亦應用生活層面,就如供應商為校方製作的兒童版外骨骼,幫助學童之餘亦令商業世界留意到不同群體的需求,從而推動研發、普及科技,造福社會上更多人士。

50周年校慶 「放眼世界 裝備自己」

瑪校於1973年9月創辦,適逢2023/24學年喜迎50周年金禧校慶,校方舉辦了一系列活動,包括50周年校慶音樂劇及與主流中學及其他特殊學校共五所學校作共融表演的50周年校慶音樂會,更舉辦了江西遊學團及韓國首爾交流團。旅程讓學生學會以輔助行動器材乘搭高鐵、飛機走出香港,更可在外地以電動輪椅四處參觀及購物,是非常珍貴的生活體驗。秦校長以校慶主題「放眼世界 裝備自己」寄語,期望透過科技的輔助、有系統的生涯規劃及具前瞻性的活動設計呈現學生的可能性,讓他們將來可以無障礙地走遍世界。
瑪校上學年舉辦首爾交流團,讓學生無障礙出遊探索世界。
觀看詳細內容請按此連結
分類
傳媒報導

香港電台『STEM總動員』節目訪談

感謝香港電台節目『STEM總動員』主持邀請本校學生林慧嘉、秦校長、陳副校及李Sir到香港電台作錄音訪談,讓聽眾能多了解身體弱能學生的需要,以及輔助科技對他們的正面影響。
過程中,秦校長分享了本校引入輔助科技的原因,陳副校及李Sir介紹了本校輔助科技的最新發展;慧嘉亦以用家的角度與節目主持人分享輔助科技如何讓她的藝術可以走得更長更遠。
是次錄音訪談將於2024年9月28日(星期六)早上10時正至11時正於香港電台普通話台廣播,敬請留意收聽!
訪問前,主持人洪先生先為我們作簡介
洪先生還帶我們沿路參觀,大開眼界
訪問過程中氣氛輕鬆,大家暢所欲言
訪問完畢,當然要與主持人合照留念
觀看詳細專訪影片請按此連結
分類
傳媒報導

《南華早報》到校採訪

感謝《南華早報》工作人員採訪本校學生及教職員,並拍攝學生使用輔助科技的情況,讓外界能多了解身體弱能學生的需要,以及運用輔助科技對他們的正面影響。過程中學生能與工作人員分享自己的校園生活,侃侃而談,自信心顯見提升。
分類
傳媒報導

內循環的自我效能感(2024-05-11)

教與學、學與習,很常見的詞彙,卻深藏智慧。孩童成長,學習能否轉成表現?表現能否轉成自信?談何容易……

本文是參考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1】的學校資訊,加上秦校長的解說,才能 令外觀看似平平無奇的學習環境,竟在當中隱藏著高深教育智慧,卻又透過活生生的校園生活,輕輕鬆鬆地實踐出來。事後,筆者才恍然大悟:原來教育就是這麼生活化!原來高手一直都隱藏在民間!

 

引導式教育 CE

引導式教育 (Conductive Educatuon, CE) ,主要就是帶領學生由「被動」的學習,轉為「主動」的學習,這個由「被動」轉為「主動」的過程,並不是按一粒掣就能啟動,當中,實際涉及大量人與人的溝通……這個部分,就是「引導式」概念。學校運用這個模式,為學生進行「全面」教學,把治療及學習結合起來。

 

個別化教學計劃 IEP

無論在學術界,或市場上,我們都希望與眾不同,自由自在。學術上,這些叫做「後現代主義」。坦白而言,我們每個人都獨特,每個時候的需要也有改變,就例如:在茶餐廳食早餐,隨著每天狀況的不同,在口味、份量上……其實每天都有所微調。

這樣來說,教與學又怎會比食早餐簡單呢?教的工作來自於老師,學的專注來自於學生,兩者都是人,每天都有著自己的狀況,每個人的學習進度都有所參差!何況本文所記載的學校是一所特殊學校。每個學生都帶著自己特殊的需要。所以學校的管理層,以個別化教學計劃 (IEP, Individualized Education Plan) 來做教學主軸,是無庸置疑!但要執行這麼複雜的「教與學」組合,當中的難度可想而知!所以這部分涉及大量持份者 (例如:教師、物理治療師、職業治療師、言語治療師、同學、家長的溝通、合作、評估、支援和指導……當然,最終就要引導學生:學有所成!

 

理性全天候的支援

電玩沉溺,是一個令到親子和教育界很傷腦筋的問題;筆者出席不同場合都經常被查詢如何協助孩童遠離電玩。反過來說,為什麼電子遊戲這麼吸引我們的孩童呢?答案就是,電子遊戲的全天候服務,當中 清晰界定的任務,絕不主觀,理性非常,過程中亦絕不涉及偏袒、喜惡、全部任務都由淺入深、公平客觀……這些都是令到孩童欣賞和易於接受的特質;反之,成人世界很多時都做不到這個標準!電子世界的另一個應用,就是「科技輔助學習」(例如:眼球追踪 (ETI) 、虛擬實境 (VR Cave) 、5G機械人、外骨骼、iTraining互動運動復康系統、輔助溝通軟件(TD Snap) 倘若加以善用,這些科技就可以全天候陪伴我們的孩子,減輕大家的負擔。

 

【感性過來人的鼓勵

當專業人士去幫助有需要的人,是理所當然的,但在受助者的角度,卻滋味在心頭:你又不是我!你又不明白我!若我有你的專業、有你的健全……當然輕而易舉呢!這個現象,並沒有誰對誰錯!

專業的去幫助人,沒有錯!受助的,內心有感受,也並無不妥!所以,當有一些過來人,排除萬難,成功過後,一個華麗轉身,重遊舊地,協助一些行得比自己慢的人 ,情況馬上扭轉!需要協助的,見到這位是自己同病相憐的學長,眼前一亮!全部艱辛都變成鼓勵!多一點盼望,少一點埋怨!把專注力重新投放在學習上!

 

【內循環】

很慶幸可以跟校長,在他埋首經營的一個校園內,聽到他無私的分享,他帶領著團隊,多年一直默默耕耘,謙卑地學習,擁抱並珍惜手上的資源,可能的話,盡量不假手於人,群策群力去解決問題,甚至透過「引導式教育」和「過來人支援」,建構出一個「內循環」系統,好讓學生在一個安全、熟習的環境,從實踐中賺取經驗、 從經驗中領悟道理、從道理中成長、從成長中增加自信心……這個就是自我效能感 的概念!筆者最感動的:就是盡量做到「不求人」,這就是標題所述的「內循環」。

 

【外循環】

當我在這邊讚歎著學校內循環的智慧,原來抬頭一望,下個星期,學校即將舉辦兩項活動:一個是音樂表演、另一個是出國的交流活動。

音樂表演就是透過跟不同友校同學的合作, 共同綵排,互勵互勉,為演出一個音樂會 鞠躬盡瘁!當表演完成後,校方悉心安排, 讓家長們可以帶同孩子,外出參與一個親子活動,到韓國見識一番……正所謂:出外靠朋友(音樂會)、讀萬卷書,不如行萬里路(交流旅行)!原來校長在內循環的那邊廂,也靜悄悄地 建構了一個「外循環」系統。

 

【默默耕耘的團隊】

如上文,要建構出這種無縫交接的內、外循環系統,背後的幕後英雄認真不簡單!在此,筆者有兩個要求:(一) 倘若可以出席音樂會的,請你用你的行動去支持;(二)  倘若未能出席音樂會的,請你把本文章廣傳予親友……你們每一份的祝福,都能替這默默耕耘團隊增添一份鼓勵!

【註1】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

報導來源:am730

 

 

分類
傳媒報導

INNOPET故事創作比賽暨角色設計比賽

本校林慧嘉同學得獎分享

《Capital》

《Money慳》

《巴士的報》

《親子頭條》

分類
傳媒報導

《打破隔膜:人、科技、弱能互守望》(2022-11-30)

上週參觀兩所愛心滿溢的學校,適逢《EC教育微職Fun》創欄,今明兩期分別介紹一下:人與社區;科技與非主流。

今期首先介紹: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註1】,下期將會介紹: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啟愛學校【註2】。

【危險區】

當大家以為在一個處所四處瀏覽,感覺自由自在之際,原來對於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來說,卻是危機四伏,險象環生。例如:樓梯、電錶房等。
還記得孩子幼時用的欄擋?當孩子稍為長大,這些東面便閒置了!可是,在一所特殊需要學生的校舍內,多周密的設計,在使用後也會有它的「危險區」(Danger Zone) ,那麼,有誰可以滴水不漏地,全時間去守望著這班學生呢?


原來透過5G科技【註3】,每位學生配以一隻智能手環,這個問題就能迎刃而解。校方可按需要,隨意設定「危險區」,當發現有不正常闖入時,系統就會呼召機械人去到學生附近,透過視像的面部表情和對話,引導學生離開該範圍;若有需要,控制室的職員還可以透過機械人,實時與學生視像對話 (情況就彷彿職員躲在機械人裡面一樣) ,好讓在其他當值職員現場到達前,也可馬上作適切的情緒支援 。

【運動】

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是一所專門取錄肢體弱能的特殊學校。所以,相關的人和器材都尤其齊備和專業,例如有駐校的:言語治療師、物理治療師和職業治療師。有著這批專才,配以設備,學生的確可按指引,多做鍛煉,做到一些原本做不到的動作。只可惜,秦校長感觸地向筆者分享,亦有少部份學生的病情是每況越下的,隨著成長,需要更多科技幫助……


參觀期間,偶遇某幾位上述的同學,秦校長的介紹和形容,離不開:「……佢好叻!好有鬥心!好堅持!好想做好啲!唔肯放棄……」感謝上天曉得,能安排這般有造就性、積極和關愛兼備的團隊來打理這所學校,實在是學童和家長之福氣!
在校的幾年間尚且有秦校長和學校團隊,那麼,畢業後又可以怎樣呢?

秦校長指出了一個重點:「這段學習路只是一個過程,過程中間學生可以在知識上、技巧上有所得著,但更重要的!卻是他們能燃點起信心和鬥心,當中還有另一個關鍵元素,就是:友伴(peer) 。」
友伴其實是一生的同行者,在這類特別的群組,他們都是過來人,同聲同氣,彼此之間的默契,絕對不是我們能理解。


秦校長的團隊巧妙運用了智能手環,策動了《步行比賽》,參觀期間,校長友善地關心學童今天的戰況,筆者親身觀察到學生對比賽的認真程度,甚至乎,他們會在上課時不停把手環搖晃,務求增加步數,在比賽上佔優。這些在我們眼中的小遊戲,甚至乎搖晃(出貓) ,只是生活中的拾趣,但在這群組的學生來說,該份投入感、主動性、以及與友伴的連繫,實在是千金難求!

【教與學】

有著科技的支援,很多原來很艱巨的教與學:在心理認知上、在肢體感知上……現在卻活靈活現,例如:高清的大屏幕,除了可以善用於課室,也可以體驗火警的現場。這些在科技未普及前,的確不容易。

【學習自助】

又說回智能手環,校長在其中一課室中,邀請了一位活動能力有限,正在上課的男生;他完美示範了如何呼召機械人到他身邊來,由於機械人辨識了他手環,自動就可登入他個人戶口,透過輕觸屏幕,同學很自主地選取了數學練習,按著自己的進度,很快就完成了5至6題習作。


在這種寓學習於遊戲的模式,不單對特殊需要的學童是新穎,就連主流的學生,甚至乎筆者本人,也能津津樂道!

【溝通】

人的學習,在人類學中,始於「動機」;在社會學中,源自「社會化」。短短的一個小時參觀,秦校長帶領著的團隊,原來經已巧妙地揉合了科技、關顧和專業的知識,為這班有特殊需要的學生一一準備好!亦順道把大部份的隔膜打破了!難怪,這所學校深受家長喜愛!

【學與教博覽溝通】

倘若想對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有多一點認識,尤其在上述5G科技融入校園應用方面,讀者可考慮在12月7至9日,到會展出席「Learning & Teaching Expo 2022 學與教博覽」【註4】。秦校長的團隊有一個攤位,可以親身向您解說。筆者也會出席,有緣在會場內見!

【註1】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
https://www.mts.edu.hk/

【註2】 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啟愛學校
https://www.cccmkckos.edu.hk/

【註3】兩所學校的5G科技皆由 「3 Education」(3電訊) 策劃和提供
https://web.three.com.hk/3business/3education/

【註4】Learning & Teaching Expo 2022 學與教博覽
https://www.ltexpo.com.hk/LTE/zh-hant/

資料來源

分類
傳媒報導

古星輝 – 塑造5G智慧校園|乜都5G (2022-11-11)

香港推出5G服務已有兩年多時間,焦點都集中於提高經濟裨益,改善社會民生,今日筆者同大家分享一下5G喺另一層面嘅應用。

以前未有5G時,學界喺資訊科技基礎設施嘅重點,大多放喺「光纖到校」同幾年前都講緊嘅「光纖到課室」。一般人嘅錯覺,以為「5G智慧校園」所指都係大學同大專院校。我哋嘗試從兩個層面切入,睇下5G點樣打造「智慧校園」,同埋提升電子學習與教學效能。

在校園網絡基建方面,時至今日採用5G流動寬頻毋須鋪線,即可極速於校園建立流動網絡,迅速拓展學校嘅網絡覆蓋,支援更多裝置及應用方案。

一場疫情促進咗網上教學嘅發展,將上班一族自攜裝置(BYOD)返公司嘅習慣延伸至校園。o依家即使恢復部份面授課堂,好多學生都要自備平板電腦、手提電腦或手機上課,對學校頻寬嘅需求大增。好多學校已設有內聯網,但基於網絡安全考慮,若學校能建立自己嘅5G流動網絡,就可以將校管或老師所用嘅網絡,與供學生使用嘅網絡分開,確保大家有充裕頻寬及確保網絡安全。

在校園5G應用方面,打造智慧校園首先要為學校精心部署5G硬件安排,在配置5G教育方案時,亦要因應個別學校所需而度身設計。


助特殊學校配置方案
公司嘅專業團隊,今年分別成功為兩間特殊學校申請咗政府資助,幫學校配置咗5G流動寬頻同5G機械人方案。學校會為學生提供手帶,以防佢哋喺小息或休息期間去咗危險地方,例如學生去咗停車場、校園出入口或樓梯等危險地帶,系統就會實時發出警報,一方面以短訊通知老師採取緊急行動,另一方面亦會即時通報機械人,以迅速找到學生嘅準確位置。

5G機械人亦可於校園擔任教學大使,老師會因應同學嘅學習需要或興趣,制訂個人化學習教材。喺小息時,當同學和機械人互動,機械人透過手帶辦認出同學嘅身份,知道佢最鍾意嘅學科,電腦熒幕就會用超高速、低時延嘅5G播放相關嘅練習或短片,加強學生自主同個人化學習。

「鼓勵及早使用5G技術資助計劃」嘅申請將於本年底截止,有興趣嘅學校要把握機會喇!下星期筆者會同大家介紹一下校園妙用5G科技嘅實例。
古星輝 – 塑造5G智慧校園|乜都5G (2022-11-11)

和記電訊香港行政總裁
古星輝

資料來源

分類
傳媒報導

科技可帶來改變?

歡迎各位到2022 學與教博覽,為學生打打氣!

本校 聯同 中華基督教會望覺堂啟愛學校 於2022年12月7日 – 2022年12月9日在 N11 攤位,展出融合 5G、機械人、IOT、無線定位技術和個別化網上學習平台的互動成果,記得到攤位,為學生打打氣!

5G

計劃運用5G技術的速度和即時性,並配合穿戴式科技,讓肢體弱能學生 和 智障學生隨時隨地進行學習活動、鍛練身體和保障安全為目標。

學生運用機機人的移動技術進行個別化學習。

機機人和學生進行語音互動交流,增加自閉症學生,口語溝通練習的機會。

透過穿載式科技的智能手帶,收集心跳、位置和步數資訊,透過5G 高速傳送資訊,分析學生身體狀況。如遇到突發情況,機械人會即時到現場支援,亦會傳送訊息和現場的高清視像至相關管理員,並可透過機機人與學生即時交流。

分類
傳媒報導

顏汶羽倡加大資源善用新科技 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兒童 (2022-8-18)

顏汶羽參觀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顏汶羽FB

 

議員顏汶羽參觀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並指政府應加大資源並善用新科技,支援特殊教育需要兒童。

顏汶羽在社交媒體發文指,特殊教育需要兒童的需要是其長期關注的課題,並指今日再次到訪彩雲邨的香港紅十字會瑪嘉烈戴麟趾學校,了解特殊需要兒童現時的學習及教育支援。 他指,照顧有特殊需要兒童需要更多新治療科技及照顧者的幫助,以便更好地進行治療及訓練,並指政府應加大資源並善用新科技作支援,協助家長去幫助兒童的生活以及學習,更可以更早識別,從而有更準確、有效率、及時的診治及培訓。

資料來源